摘要:我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三百多年,虽然一家一姓的王朝更替比较频繁,但作为一个整体制度能延续二千多年,不能不说封建王朝的某些具体制度设计值得借鉴之处。
(原标题:《鉴史问廉》中的廉政教育)
编者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代王朝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官员往往是腐败的主体,也是侵蚀败坏社会风气、导致正气不彰的主要源头。今天,我们应从总体上考察古代廉政教育的一些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校正全社会崇廉尚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既是一部文明进步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史;回望治世与乱世的交替,王朝的崛起与衰亡,一条“廉则兴,贪则衰”的铁律已经反复被历史所检验、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我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三百多年,虽然一家一姓的王朝更替比较频繁,但作为一个整体制度能延续二千多年,不能不说封建王朝的某些具体制度设计值得借鉴之处。河南省纪委联合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同名图书前不久面世了。书中介绍了一些古代廉政教育方面的有益做法。
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我们现在称其是廉政教育的展馆也好,或者叫廉政教育现场也好,许多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其实就是一个廉政教育的现场。比如说,我国许多官衙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比较著名的有内乡县衙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河北直隶总督署孙嘉淦的《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另外,在留存的县衙、府衙、州衙等一些过去官员办公的场所,各级官员的办公场所都相应有规定的建制,不能僭越。一般都要开设一个官员反省的地方,比如内乡县衙有三省堂,叶县县衙有思补堂,还有一个地方叫受虚堂,每天处理完公务以后要在这个地方想一想自己的一举一动有没有违反国家律条的地方,处理这些事情处理的对不对,有没有可以更改弥补的地方,不断地反省。
古代官员的任命公文。比如,在宋代的官员领凭上任时,任命文书上总要有“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的谆谆告诫,告诉官员们,要行天地大道,要行百姓正道,要行正直无私的为官之道。再如,《清史稿》中记载,清代的官员上任文书中,都有“视民如伤,视民如天,视民如命,视民如子”的训诫和劝勉,要求官员对待自己的子民要像对待自己的伤口一样,要精心爱护,不能随意蹂躏,更不能予以践踏,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贪赃枉法,否则,不仅在道德上无法立足,在为官上也是要受到严肃追究的。正是这些对官员明确的官德和官修的提醒和教育,才使官员们有所戒,有所持,有所行,有所为。官员任命的公文要晓之乡里,告知百姓,将统治者对官员的要求明文公示,昭告天下,利于大家监督。
古代官员的家风家训。古代的官员都很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不仅追求自身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具备尽忠报国的本领,还注重在宗族中弘扬培养良好的家训家风,惠及子孙儿代。如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讲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的道理。还如包拯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虽然仅有37个字,但字字珠玑,铿锵回响。再比如,林则徐写了“十无益”,并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实乃真知灼见。
古代官箴文化。官箴是古代汉族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箴是起提醒提示作用的文体,在古代的时候专门对官员进行道德提醒的一种教育的方式。古代官箴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以民为本,信贤尚贤,公私分明,为政勤俭,正身立己,家国同构等方面。最为出名的是南宋吕本中在其所著《官箴》开篇提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也很出名。《三事忠告》是《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称,其中有不少经典的句子,如《牧民忠告》“拜命第一”中“戒贪”:普天率土,生人无穷也。然受国宠灵,而为民司牧者,能几何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消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阙心溪壑,适以自贼。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嗟尔有官,所宜深戒。大意是这样:四海之内,人是无穷数的。但是受到国家的恩宠,而能当人民的官长的,能有多少人?既然承受职位来管理人民,却不能保持公正廉洁的心灵,这是不爱惜自己,难道就不会受到世人的责备吗?况且一个人是很微小的,所享用的东西能有多少呢?如果贪心像沟壑一样难以填满,这恰好毁了自己。一旦犯罪,上则辜负了国家恩宠,中则给亲人带来耻辱,下则使乡邻朋友蒙受羞耻。虽在任时积聚千金资财,不足以补偿一夕牢狱的苦楚。与其在败露时悲戚,何如在还没有成为事实时严于律己?有官职的人们,这是应该深以为戒的。
古代学校实施的教育。从春秋战国期间,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开始,廉洁的教育思想就充分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组织中。如《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内涵便是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都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终身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保持如玉的品行和节操。如两宋时期盛行的书院教育体系中,程朱理学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纯洁素养的培养和养成教育。
古代社会文化引领。古代的社会文化非常注重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比如说清官戏,像包公戏,海瑞戏,几百年来久唱不衰。为什么大家愿意看?因为,这反映了人民群众长期受贪官恶霸的欺压,对腐败有着从骨子里的痛恨,看清官戏,是呼唤正义的一种形式。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这也是为古代官员树立了一种榜样,是想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从历史的高度让官员不敢贪腐,心存一份敬畏。比如产生巨大影响的“三言两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就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贪腐官员的群相,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将从廉疾贪的思想深深植入了社会世俗文化生活中。